close

《史記》

《史記》130篇,52萬多字,記述了上起黃帝,下至漢武帝天漢年間幾千年的歷史,包括帝王將相、豪傑、平民等幾千名歷史人物,政治、典制、文化、思想等方面豐富的歷史內容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共分成〈本紀〉、〈表〉、〈書〉、〈世家〉和〈列傳〉五個主題,加上最後的〈太史公自序〉又細分成一百三十個章節。

〈本紀〉12篇,記歷代帝王及大事,是「天下」統治者的事蹟,「網羅天下放失舊聞,王跡所興,原始察終,見盛觀衰……著十二本紀,既科條之矣。」

〈表〉10篇,有系統地專列古今的人和事,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歷史動態,「並時異世,年差不明,作十表。」

〈書〉8篇,其中禮、樂、律、歷、封禪、河渠、天官、平准各一篇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內容有關歷代典章制度,「禮樂損益,律歷改易,兵權山川鬼神,天人之際,承敝通變,作八書」

〈世家〉30篇,寫歷來的貴族及著名人物孔子、陳涉等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描述影響深遠的家系或貴族事蹟,「二十八宿環北辰,三十輻共一轂,運行無窮。輔拂股肱之臣配焉,忠信行道,以奉主上,作三十世家。」

〈列傳〉70篇,寫古今的人物及史事。呈現歷史上各類人物的歷史表現與社會的種種樣貌,「扶義倜儻,不令己失時,立功名于天下,作七十列傳。」

《史記》自司馬遷歿就有十篇散失。西漢博士褚少孫補。
但其中有些也有可能更有後人補之,如《孝武本紀》摘抄于《封禪書》,褚少孫雖才識不足也不至於如此。另有唐司馬貞補《三皇本紀》。

《史記》中的五種體裁,就個別來說,在司馬遷之前都已產生或萌芽,而把五體綜合編制於一書,實是司馬遷所首創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從《史記》篇目和內容來看,秦漢史占絕大部分,可說是縱橫古今而略古詳今的。

不同於以往的史書,《史記》的寫作方式首開紀傳體之先河:以描寫人物的生平為主,年代先後為副。
至此以後,尚有《漢書》、《三國志》和《後漢書》等史著仿效該體,讓紀傳體成為唐代以後官方史著所採用的主流寫作方式。


趙翼《廿二史劄記》云:「司馬遷參酌古今, 發凡起例,創為全史,本紀以序帝王,世家以記侯國,十表以繫時事,八書以詳制度,列傳以誌人物,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,總彙於一編之中。自此例一定,歷代作史者,遂不能出其範圍,信史家之極則也。」


至於文章內容,《史記》的文章可分成兩個部分:
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,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銜接交雜而成;  正文後面會加上作者的評論或感想,通常以「太史公曰」為起頭,內容或有作者的個人經歷,或有對人物的評價,或有收集資料的過程,但仍以評論題材人物的性格與行事為主,這也呼應司馬遷在自序中「究天人之際」的寫作目標。


-研究-

歷代對《史記》的評註主要有三家,劉宋裴駰的《史記集解》,唐司馬貞的《史記索隱》和張守節的《史記正義》,這三家都是對史記的總結性評註。           清梁玉繩的《史記志疑》是有清一代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。
近代有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《史記會注考證》較為著名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當代有韓兆琦的《史記箋證》,以三家注和《史記會注考證》為基礎,是史記註釋最詳盡之作。


-版本-

《史記》版本眾多,目前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南北朝時期的抄本殘卷。
最早的刻本為北宋時期的《史記集解》單刻本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南宋的黃善夫刊本為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bermo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